“风湿”一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类风湿”也有很多人听说过,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很多患者将两者混为一谈。今天就请华联善古堂苗国辉医生来谈一谈这两种关节炎到底有什么区别以及如何预防吧!
风湿、类风湿差别大
“风湿四项”查病因
苗国辉医生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骨科疾病治疗已经有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采访中苗医生表示,从医学的角度讲,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炎症性病变。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比,风湿性关节炎轻一些,以全身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其关节等没有形态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疼痛外,还有肿胀、关节强直、软组织挛缩、关节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改变,比风湿性关节炎要重得多。两者间虽有病因相同之处,但病理机制、临床症状表现乃至治疗,都不一样。且与风湿相比,类风湿的完全康复率较低。
苗医生说,风湿性关节炎属变态反应性骨科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本病又称为类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风湿四项”查病因
目前,华联善古堂中医医院正在推出“骨六项筛查”公益活动,其中就包括风湿、类风湿的检查。苗医生表示,风湿四项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CRP和抗O。类风湿因子检查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的一个检查项目,医生常常给关节肿痛的患者进行检查。需要检查人群:疑似有类风湿关节炎的群体。
血沉的升高有时还会提示某些疾病的存在。比如,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多肌痛、多发性骨髓瘤等。
CRP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特别在炎症过程中,随访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
抗O是检查风湿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抽血化验就可以检查,检查如果是阳性,说明风湿的可能性大,阴性说明可能性小。
苗医生说,临床实践结果显示对于风湿骨病以及类风湿,中医的中药外敷“通痹拔毒疗法”卓见成效。对因劳累、感染、外伤、免疫力下降、妇女产后、脏腑功能紊乱、风、寒﹑湿邪倾入机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僵硬、颈、腰、腿疼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关节肿大变形、肢体冰凉麻木、膝关节积水等疗效迅速。
“透骨外敷”对准类风湿
家住沙河口区同泰花园的曲阿姨退休前在武汉工作,由于工作劳累加之不适应当地湿寒的气候,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其间去过一些综合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接受治疗,但效果不佳。最后双膝关节、踝关节及肘关节均疼痛难忍。退休后曲阿姨回到大连,本该安享晚年的她却被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疼痛导致她无法长久站立,甚至多坐一会儿也不行。
去年8月,曲阿姨家多了一个小孙女,本想帮忙照看孩子的她双手一遇到冷水就感到麻木,关节疼痛,还出现骨肌肉萎缩。几经辗转,曲阿姨找到了苗医生说:“疼痛还能忍,我长期吃着药,可我最难受的是不能看孙女。”
苗医生接诊后,详细询问曲阿姨的病史和就医经历,对病情初步评估并安排了细致的检查后,采用华联善古堂传承自古法的“中药透骨外敷”疗法,在病变处的穴位敷上秘制中药包进行辨证施治,并辅以运动改善关节活动度,曲阿姨逐步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一个疗程结束后,曲阿姨已经感觉关节疼痛感大大降低,抱抱胖孙女已经没有问题了。她高兴地说:“等到治疗都完全结束后,我就可以好好看孙女了,再也不用让儿子儿媳那么辛苦,照看孩子又要照顾我,我总能帮帮他们了。”